——学中医笔记
云南楚雄 田斌
方剂是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,是中医论治的结果,辩证论治,据证立法,法出遣方,治归于方。所以,方剂学是每个学医人必须下功夫学习的课程,过去背《汤头歌诀》必须烂熟于心,跟师抄方,师傅说什么方,你必须迅速写出,计量加减,师傅口授,没有方剂的硬功夫,你连跟师的资格都没有。再则,作为一个中医人,没有熟练的方剂基础,前边的理论,辩证、诊断,到了治疗开不出对正的方,治不了病,一切都是无用。
方剂学所讲之方,是从历代千千万万方剂中精选出来的经方、效方、名方,这些成方按病证归类,什么证用什么类方,什么病用什么成方,方证对应,做好辩证,直接用方,随征加减,治则有效。另外,这些方剂,是历代大医的智慧结晶,升降出入,七情治化,组方特点、配伍意图、用药选取,君臣佐使,都具有模版、样板的示范作用,学会了样板,自拟处方就有法度,演变合方自有基础,加减变化自有思路。
第一个作方论的是成无己,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伤寒论二十个方方剂,开方论之先河。后来研究方剂者均受其影响,讲方剂必按君臣佐使分析,展现出方者的治法思路的水准。
本文不在重复方剂学的功用、主治、配伍、释义,及类方的比较,君臣佐使结构分析等内容,书上讲得很好,不必赘言。只想表达自己对方剂的加减衍生,方剂的结构,方剂的记忆记述自己的理解。
一、经方、时方、基础方
方有经方时方两大类,经方即伤寒杂病论所留之方,共有252方。其中《伤寒论》十篇398条,方剂是112方,用药81味;《金匮要略》原书25篇,实有方剂140方,用药166味。伤寒杂病论之方,结构严谨,用药精当,药简力专,治效突出,医家视为经典,亦为经方。
经方之外的方都称时方,只要符合辩证论治开的处方,都可以称为时方,那是数不胜数,千千万万。
过去的医生都有医案,有医案就有方药,大医名医自己或弟子整理出书,所以留下的方剂数不胜数。药王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分为《千金要方》共30卷,132门,载方5300余首,《千金翼方》30卷,载方2200余首;宋朝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制定的成药典,也是对过去方剂的甄别精选,分14大类,有788方。里面收载了很多有名基础方,如四君子汤、四物汤、平胃散等。明代的《普济方》61739首方。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载方最多的方书。
清.汪昂的《医方集解》《汤头歌诀》是对名方、效方的精选集合,开创了新的综合分类法,既能体现以法统方,又能结合方剂功用和证治病因,并照顾到治有专科。对于方剂的结构,方剂药物配伍作用,主治辩证进行解析,有其独到经典。
现在中医药大学教材《方剂学》,遵循“以法统方”的原则,为解表、泻下、和解、清热、祛暑、温里、补益、固涩、安神、开窍、理气、理血、治风、治燥、祛湿、祛痰、消食、驱虫、涌吐等共19章,所讲主方120方,附方130多方,都是经历史检验,组方严谨,用药精当,治效突出的名方,可以说是对经方时方精挑细选的经典方剂集成,以法统方的范例。中医人把方剂学所讲之方学好,足以治天下之病,把其中的一些方剂吃透,用活,用巧,必成大医。这些方剂是从历代的医书,方书,医案记载的方剂中精选出来的,所以一本《方剂学》所载之方足够你用了。
什么祖传秘方、特效方,大类上属于时方类,由于组方有特点,用药有独到,对某一类病症疗效显著,组方秘而不宣而成秘方,如云南白药,片仔癀,成为国家保密方。民间的秘方就太多,有的来自医家的实践所得,有的来自医书载方,经过临床显效而秘藏,如陈士铎的偏袒汤治偏头痛,由于他的书看的人少,用的人少,有的名医招数用尽,就用他的方,奇效大显,不以示人,故而秘方。中医讲辨证论治,秘方可以治这类病,但不是可以治所有的病,用秘方骗人的也不少。
二、方剂的加减衍生
《伤寒论》之伟大,仲景之为医圣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的原则。病变方变,病进方变,为后世医家随证治之,方剂加减变化,合方应用作出了示范,所以读好伤寒论,对方剂的加减变化会有很深的理解。
方有规,病变化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,经方加减,时方加减,经方合经方,经方合时方,主方合基础方,临床处方,病有千变万化,方有出奇制胜,经方也好,时方中的名方也罢,关键在用活,用活在依病加减,才是有效的本质。
1、方剂的衍生
雷福亭曾说:“尝考丹溪治病, 凡遇: 气亏者以四君子汤, 血亏者以四物汤, 痰饮者以二陈汤, 湿食者以平胃散, 都以四方为主,更参解郁治之,药品不繁,每多中病。”可见掌握通治方剂也是临证上必需的,但是通用方也当切合病情,不等于笼统施用。
基础方,基础方代表着治疗某一方面基础疾病的治方剂,常作为合方,衍生方使用,扩大了治疗范围,增加了疗效,常被使用。
基础方来源于时方,经方,如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的二陈汤;补气健脾,胃气不足的四君子汤;补血调血的四物汤;疏肝解抑,养血健脾的逍遥散;利水渗湿,温阳化气的五苓散;燥湿运脾,健脾和胃的平胃散;填精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类方,理中汤等等。经方中的桂枝汤、麻黄汤、五苓散、四逆散等等都可算基础方。
基础方也是祖方,一方在手,衍生多方。
(1)四君子汤加减衍生方
四君子汤人参10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6克g(参术茯草)
益气健脾,补气的代表方,气虚来源于脾胃。只要是在气虚脾虚基础上出现的其他症候,均可加减治疗。有的医家守住一个四君子汤,随证加减,衍生出上百的时方。任何病都有脾胃气虚,这就是基础,气足而病减,气血运行其他的药物的作用增效。
异功散——四君子汤+陈皮。益气健脾,行气化滞,脾胃气虚兼气滞证,食少便溏,胸脘痞闷。加了个陈皮,使其补而不滞,行气和胃。
六君子汤——四君子汤+半夏、陈皮。补脾气化痰湿,治疗脾胃气虚兼痰湿证
香砂六君子汤——四君子汤加陈皮、半夏、木香、砂仁、生姜。脾胃气虚,痰阻气滞证,呕吐痞闷,不思饮食,脘腹胀满,消瘦倦怠,或气虚肿满。
参苓白朮散——四君子汤+山药、莲子、白扁豆、薏苡仁、砂仁、桔梗而成。
脾虚湿盛证。饮食不化,胸脘痞闷,肠鸣泄泻,四肢乏力,形体消瘦,面色萎黄,舌淡苔白腻,脉虚缓。脾虚湿盛所致。
七味白朮散——四君子汤+藿香、木香、葛根。脾胃虚弱,津虚内热证,呕吐泄泻,肌热烦渴。
补中益气汤——四君子汤去掉茯苓作为基础 + 黄芪、当归、升麻、柴胡、陈皮。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。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直接来源于四君子汤。既是常用方。
归脾汤=四君子汤+黄芪、当归、桂圆肉、远志、酸枣仁、木香
(2)四物汤的衍生方
四物汤 熟地 12g 当归 9g 芍药9g 川芎6g(地芍归芎)
应用于营血虚滞证。熟地八两,芍药、当归四两,川芎二两。配伍特点是以熟地、白芍阴柔补血之品(血中血药)与辛香之当归、川芎(血中气药)相配,动静相宜,补血而不滞血,行血而不伤血,温而不燥,滋而不腻,成为补血调血之良方。
桃红四物汤——四物汤 +桃仁、红花 。主治:血虚兼血瘀证。妇女经期超前,而多有块,色紫稠粘,腹痛等。
芎归胶艾汤——四物汤 + 阿胶、 艾叶。主治:妇人冲任虚损,血虚有寒证。崩漏下血,月经过多,淋漓不止,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,下血不绝;或妊娠胞阻,胎漏下血,腹中疼痛。
圣愈汤——四物汤 + 人参、黄芪。主治:气血虚弱,气不摄血证。月经先期而至,量多色淡,四肢乏力,体倦神衰。
补阳还五汤=桃红四物汤-熟地黄+地龙、黄芪(补阳还五芪归芎,桃红赤芍加地龙)
血府逐瘀汤=桃红四物汤+四逆散、桔梗、牛膝(血府四物加桃红,桔枳膝柴甘草共)
膈下逐瘀汤=挑红四物汤-熟地黄+延胡索、五灵脂、牡丹皮、枳壳、香附、甘草、乌药
(3)四君子汤合四物汤
两个方合用是复方,气血双补,成为了一个大的基础复方。
八珍丸——四物汤 + 四君子汤。气血两虚证。
十全大补汤——八珍丸 + 肉桂、黄芪。气血两虚证。
人参养荣汤 ——八珍丸 + 远志、陈、五味,去川芎。
泰山磐石散 ——八珍丸去茯苓 + 续断补肝肾、黄芪益气升阳,砂仁清热养胃安胎,成为颐养胎元之专方。
(4)二陈汤的衍生方(二陈汤用半夏陈,佐以茯苓甘草成)
半夏9g 橘红9g 茯苓6g 炙甘草3g 乌梅一个,生姜七片作药引子。
二陈汤是治疗一切湿痰的基础方。主治痰湿所致咳嗽痰多、恶心呕逆、脘腹胀满、食欲不振、头眩心悸、舌苔厚腻、脉滑等症。很多治疗湿痰的方都以他化裁而成。
温胆汤——二陈汤 + 竹茹、枳实。能清胆和胃,除烦止呕,主用于痰气互阻,久郁化火,火热扰心而虚烦眠服,或大病之后,胆虚气寒,疏泄不利而致的痰涎不化而胃胀少食、苔腻脘闷等症。
风痰,用二陈汤加天麻、白附子、皂角子、南星。
湿痰,用二陈汤加苍术、白术。
导痰汤—— 二陈汤 + 枳实、制天南星。半夏6g,橘红3g 茯苓3g 甘草1.5g 枳实3g,制天南星3g,功能燥湿豁疾,行气开郁,用于治疗顽痰胶固、头眩脘闷、呕恶少食、坐卧不安、痰盛晕厥等症。
涤痰汤——在导痰汤的基础上,增加了人参、石菖蒲、竹茹,其在导痰汤化痰行气开郁的基础上,增加了扶正,开窍的作用。
连栀二陈汤——二陈汤 + 黄连5克、栀子6克,用于治疗胸膈中有热痰,令人呕吐,吐物味苦等症。
砂壳二陈汤——二陈汤 + 砂仁 枳壳,可用于痰盛气滞而胸腹胀满,功可行痰利气。
加味二陈汤——二陈汤 + 炒枳实9克、瓜蒌20~30克、炒莱菔子9克、焦山楂9克、焦神曲9克,主用于食积痰盛。
十味温胆汤=温胆汤-竹茹+人参、熟地黄、五味子、枣仁、远志
(5)平胃散衍生方
[组成] 苍术 去皮,炒黄色,四两(12g) 厚朴去粗皮,涂生姜汁,炙令香熟,三两(9g) 陈橘皮洗令净,焙干,二两(6g) 甘草炙,一两(3g)
燥湿运脾,行气和胃。湿滞脾胃证。脘腹胀满,不思饮食,口淡无味,恶心呕吐,嗳气吞酸,肢体沉重,怠惰嗜卧,常多自利,舌苔白腻而厚,脉缓。这个是基础病证。很多方剂都用他作为基础,衍生出了:
藿香正气散——燥湿运脾,行气和胃套入了平胃散,将苍术改为白术,燥湿化痰套用了二陈汤(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),它是利用基础方构成的一个复方,解表化湿,理气和中效果突出。
不换金正气散——平胃散 + 藿香、半夏。燥湿和胃、降逆止呕之力益佳,且具解表之功
柴平汤——即小柴胡汤+平胃散合方,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陈皮 苍术 厚朴、加姜枣煎服。和解少阳,燥湿化痰和胃。
胃苓汤=平胃散+五苓散(白术、茯苓、泽泻、猪苓、桂枝)
平陈汤=平胃散+二陈汤(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)
(6)六味地黄丸衍生方
地八山山四,丹泽茯苓三
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泽泻、牡丹皮。以补肾阴为主,寓泻于补,补力平和,适用于肾虚不著而兼内热之证;
知柏地黄丸=六味地黄丸+知母、黄柏。知柏地黄丸更侧重于滋阴降火,用于阴虚有热之证。
杞菊地黄丸=六味地黄丸+枸杞、菊花。滋肾养肝。用于肝肾阴亏,眩晕耳鸣,羞明畏光,迎风流泪,视物昏花。
归芍地黄丸=六味地黄丸+当归、白芍
参麦地黄丸==六味地黄丸+人参、麦冬
肾气丸=六味地黄丸+肉桂、附子
济生肾气丸=肾气丸+车前子、牛膝
右归丸=肾气丸-茯苓、泽泻、牡丹皮+菟丝子、枸杞、鹿胶、杜仲、当归,右归丸兼养精血,纯补无泻,适用于肾阳虚弱兼精髓不足之证,如阳痿遗精,不能育子,小便失禁,或火不生土而见慢性腹泻腹痛者。
(7)理中丸衍生方
伤寒论方,温中祛寒,补气健脾。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四味药。把干姜换成茯苓,就是四君子汤。
他的基础见证,皆由脾胃虚寒所致。中阳不足,寒从中生,阳虚失温,寒性凝滞,故畏寒肢冷、脘腹绵绵作痛、喜温喜按;随着病证的变化,衍生出了理中丸系列方剂。
附子理中丸——理中丸 + 附子,肉桂。脾胃虚寒较甚,脘腹疼痛,下利清谷,恶心呕吐,畏寒肢冷。
楂曲理中丸——理中丸 + 山楂、麦芽、神曲。脾胃虚寒不欲饮食。
砂半理中丸——理中丸 + 砂仁、半夏。胃不降浊,呕吐。
理中化痰丸——理中丸 + 茯苓、半夏。脾不运湿,湿滞为痰,兼咳嗽吐痰。
桂枝人参汤——理中丸 + 桂枝。温阳健脾,兼解表寒,表里同治,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。
比如桂枝汤、小柴胡汤、半夏泻心汤、苓桂术甘汤等,他们既是主方,又是基础方,根据病机发展变化,衍生出不少方剂,治疗不少病证。
明代医家吴正伦把一个四物汤衍生出134方,治疗内科、妇科、儿科、外科多种病证,真是一方打天下。
何时希上海青浦人,著名中医临床家,以基础方四物汤作了300种加减法,名之六合汤类方。
一些老中医治病之妙,就在于精通几个方变化加减,出神入化用好几十味药,照样独步天下,这就是医道至简。
三、方剂结构君臣佐使
起房盖屋,讲究梁柱墙板的基本的构架,构架合理,房屋则四平八稳。中医看病用药开方,也讲方剂结构君、臣、佐、使,否则就是杂乱无章,药物堆砌,有药无方。
君、臣、佐、使最早是见于《皇帝内经.至真大要论》提出了“主病之为君,佐君之为臣,应臣之为使”。按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、药量的多寡、药力的大小,相互配合的作用来组方,它目的是主次分明,全面兼顾,扬长避短,提高疗效。
君:以前代表皇帝,也就是最高级别的意思。所以方子中的君药,就是最大量的那个,比如四逆汤(附子、干姜、炙甘草)那么附子就是君药,也就是主药(最主要的那种药),
又比如补中益气汤,补阳还五汤,里面的黄芪量最大,这就是补气的主药、君药。
臣:以前代表大臣,是辅助皇上的,比如气虚的厉害,主要用药还是黄芪,但是力量不足,那么加上党参,这党参就是臣药。加上人参少量,这人参就是臣药。
又比如疏肝用柴胡来升阳解郁,但怕力量不足,后面加了升麻来帮助,这升麻就是臣药了
佐:就是反佐,也可以说是相互克制,比如降火的三黄汤(黄连、黄芩、黄柏),但是吃了胃受不了,太寒凉了,怎么办?加上吴茱萸来佐它,因为吴茱萸是热的来克制它,减少寒性伤胃。
又比如附子的热很大,走的速度也快,一下子就过去了,怎么办?加上炙甘草,或者其它甘甜的药,就能让附子的力度变缓,而且让它热度慢慢发出,这就是佐的作用
使:就是指使,就是你想让药去哪里的意思,也叫做引经药,比如你想让药到小腿膝盖,就要加川牛膝来引药下行,比如你要到头面,就要加川芎,你要到肩膀颈椎,就要加葛根,都是一样的道理。
当然,君臣佐使是一个基本的结构要求,在同一个方剂中,病情不同君臣也会互换,在一个大方合方中,君臣佐使药会有多味。如果方剂不分主次,药物堆砌,那是只见药,不见方,一塌糊涂,神医都无法进行以方测证,以证测方。
现在中医开大方,30多味药,用均量,完全没有什么君臣佐使的配伍结构,主证、副证都辩不清,一个大方全覆盖,何谈治病,是在卖药。看中医靠谱不靠谱,看方剂,小方3——5味,中方7——13味,大方控制在21味,说明他辩证清楚,开方有的放矢,用药精简力专,好医生一个。
四、学方剂有窍门
世间方书何止万千,所载方剂汗牛充栋,读不完更背不完,常有人曰秘方,你没有看到的就是秘方。好方自有生命力,大浪淘沙始得真金,伤寒杂病论250方,是经典之方,经常用的也就70方左右。方剂学所讲的120主方,附方130多方,应该是方剂中的经典范例,把这些学好足够行医天下。所以学方剂不必贪多,重在理解掌握才是关键。如一个四君子汤、四物汤、二陈汤药用四味,后人在此加减可治若干疾病,他们对方剂的用药配伍有独到的理解,方简而有奇效,加减而能应手。
学医必背《汤头歌诀》,这是学医的基本功,否则临床就开不出成方,也无从应对病证的加减变化,歌诀背得滚瓜烂熟,时间一长忘记不少,方与方的歌诀又夹杂不清,丢掉一句就少了几味药,困惑人也折磨人。很多名老中医给我们提供了学方剂的诀窍。
1、记住方剂记结构,理解药对作用机理
经典方剂融入了医生的治疗思路,用药配伍的精当,君臣佐使各司其职,亦能以方测证,经年检验,常用常新,是为经方名方。学医者必择其医路习惯,熟记常用方剂,如伤寒论的桂枝汤、麻黄汤、葛根汤、大小青龙汤、大小柴胡汤,承气汤、白虎汤、理中汤,真武汤、四逆汤、当归四逆散等;时方类辛温解表的九味羌活汤、辛凉解表的银翘散、桑菊饮。补中益气汤、保和丸、逍遥丸、桃红四物汤等等。
对这些名方必须熟记结构,理解药对,知其然,更应知其所以然。
陈修园教徒弟记住方剂,一是当明病机。用方之前必先明白病之所在,表里寒热虚实,病机不明何以用方。二是当知方义。每一方皆有其义理,桂枝汤有发汗解表之剂,更兼有调和营卫之功。三是当晓君臣。君臣佐使方的结构,各有所职。四是当辩配伍。药物相配有相须、相使、相畏、相杀、相恶的关系,用之得当,则药效倍增,用之不当则徒增祸害。五是当究变通。方有定法而病无定症,择其用方,廖病于先。
陈老先生之言,有理,但还是不能解我等困惑。
沈绍功讲方剂的记忆诀窍,更为明了易懂,方剂一定要记住他的组方特点,才能加减,不要死记硬背。
如补中益气这个方子,组方特点就是,补气又升提,升阳举陷。
图片
健脾补中,用补气药——人参、黄芪、白术
升提。补中升提。升提——升麻,柴胡。
用了气和血的关系。加了当归,补气药加上养血药,疗效就明显提高。
要补而不滞,用了——陈皮。
往上升了就不能用往下降的药。凡是淡渗利水的药,比如生薏苡仁、云苓,车前草之类的,补中益气汤就不能用。为什么?矛盾呀!即柴胡、升麻升提,又用淡渗利水的药在降,那效果肯定不行。
5个组方特点,你补中益气忘不了,而且可灵活加减。
记住组方特点,是样板,是模版,自己就能按样板组方,可组出百个这样的样板。所以学方剂50个就够了。中药是个基础,方剂是个样板,记住组方特点就能灵活变化。
我的体会是记方剂的结构,比背歌诀更持久。
如小柴胡汤,方歌:柴胡八两少阳凭,枣十二枚夏半升,三两姜参芩与草,去渣重煎有奇能。如果用拆解方剂,理解方义,解读配伍药对作用,记忆效果更好。
图片
本方有三个组队:
柴胡 黄芩 ——柴胡之升散,得黄芩之降泄,两者配伍,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。
半夏 生姜——和胃降逆止呕。
人参 大枣 甘草——益气健脾,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,二者取其益气使邪气不得内传,
以御邪内传,三者,抑制柴、芩之苦寒,以防伤害脾胃之气。
半夏泻心汤,寒热错杂之痞证。心下痞,但满而不痛,或呕吐,肠鸣下利,舌苔腻而微黄。他的方剂结构为:
半夏 干姜——辛热以温中散寒,散结除痞,降逆止呕。
黄连 黄芩——苦寒以泄热开痞。
人参 大枣 甘草——甘温益气,以补脾虚,和中而调诸药。
综合全方,辛开苦降,寒温并用,和胃消痞。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,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,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,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。
五积散的结构
蒲辅周北京十大名医之一,他说早年在四川学医,有位老中医,善用五积散,饮誉川蜀。蒲老曾求教于他,老中医说:“一首五积散,房上不喊房下喊。”方不在多,药不在杂,执一可以驭万,左右而可逢源。
五积散源于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由苍术、厚朴、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麻黄、桂枝、白芍、当归、川芎、干姜、枳壳、桔梗、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。再加姜、葱,似乎较庞杂,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,不能孤立地从个别药物看药效,而应当看合理配伍后而产生综合协同的药理作用。
如该方中苍术、厚朴、陈皮、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;
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;
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;
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;
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;
有四物汤去熟地黄,具行血调经之功;
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;
姜、桂、枳、朴温里以行气滞;
陈皮、半夏合麻黄、桔梗开肺以豁痰;
麻、桂、干姜、白芍、归、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。
综现全方,结构严谨,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。依诸方之功用,该方不仅主治寒、食、气、血、痰五邪之郁积,而对表里内外、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,悉皆能治。
2、祖方必须记,拓展衍生方
祖方是源,衍方是流,衍方是根据祖方发展而来的。祖方可以理解为经方为源,伤寒论中的桂枝汤、麻黄汤、半夏泻心汤等、局方为基础方,四君子汤、四物汤、二陈汤、平胃散、理中汤、地黄汤。一个基础方可以衍生出许多方剂,记住祖方,万变不离其宗,加一味药就出一个方。地黄家族六味地黄丸加,就出来好多个方。
3、小方不能忘,合方有奇效
两三味药组成的方,小方有时单独用,有时合入其他方,增强方剂的综合治疗效果。如水陆二仙丹(芡实、金樱子)、左金丸(黄连、吴茱萸)、失笑散(蒲黄、五灵脂)、交泰丸(黄连、肉桂)、良附丸(香附、高良姜)、金铃子散(川楝子、元胡)、木金散(木香、郁金)、百合地黄汤(百合、地黄)、二妙散(黄柏 苍术各15g)湿热下注证,三妙丸(黄柏 苍术 牛膝)下焦湿热,两脚麻木、痿软无力,四妙丸(黄柏 苍术 牛膝 薏苡仁)湿热下注之痿证,导赤散(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般攻),六一散(滑石六两 甘草—两),二至丸(女贞子、旱莲草)等。
经历世事,体悟沧桑,中医基础理论理解其大概,知其原理,有这个能力,方剂一门必须记忆组成,方感有些力不从心,为了这个爱好,还得苦心孤诣,没有了方剂在胸,一切白达。
2025年10月9日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翻翻配资-郑州配资网站-国内配资炒股官网-浙江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